website stat

samedi, avril 23, 2005

穹蒼下


訪問過Wim Wenders的記者朋友,莫不對他讚不絕口──沒有架子、和藹可親……我雖然沒有親眼見過導演,但看過他的電影《Wings of Desire》(1987)後,我也是相信的。他對天使一角投注了極大的溫柔,令我以後都對穿黑色長大衣的中年男子有著好感,每次走進圖書館(摩頓台中央圖書館除外)都覺得他們輕輕陪在我身後。

我們以為天使都是潔白的,永遠是笑意盈盈的小嬰兒;再不就是長著七彩翅膀的少女,導演的詮釋頗為破格,但更早期的大膽設計是來自十三世紀意大利畫家GIOTTO(1267-1337)的作品。畫家在《哀悼基督圖》裡描繪了天使與馬利亞、約翰等人向著耶穌的屍首哀哭的情景。

看著看著,我想起《大長今》 裡鄭尚宮、韓尚宮、長今媽媽的含冤而終,叫長今傷心欲絕,也叫忠實的觀眾哭得死去活來。這幅畫,也算是相當煽情吧,馬利亞固然是悲白頭人送黑頭人,撫著耶 穌的胸膛,不能自已;約翰更是呼天搶地張開雙臂,十分之激動;其他婦女也不敢把耶穌的身體放在地上,仍是畢恭畢敬地托住……而天上的使者,一個個都哭得面容扭曲,痛苦非常,用盡各種肢體語言去表達那至極的哀傷。畫家真是很大膽,以前的天使總是金光燦燦,雍容華貴,哪能這樣放下身段,宣泄情欲?

《大 長今》受歡迎正是因為我們對長今的生命找到認同,她的情緒主導了我們的情緒。《大長今》熱潮也許轉過頭就淡去,但其中的人性與某些美好的精神,將肯定會繼 續存在,於下一部作品中再次成為牽動人心的話題。畫家所做的也是如此,他不執持於表現至高的神聖,反而重視原始的情緒表現,體恤民情。天使與人同悲同哭, 而不再是一個漂亮的裝飾而已;宗教也是如此,是真實至極,穿透肺腑,而不是遠距離的觀看、形式上的理解。

原作濕壁畫藏於意大利Scrovegni Chapel, Padova

延伸閱讀:修士影迷

延伸講堂:趙廣超(31.3.2006,藝術學院)
從Giotto學識Dignity。這是繪畫史上第一個「沉痛的背脊」,這個背脊是一個漣漪,由此,西方(繪畫)構圖已然形式,其他一切都只是花邊,漣漪蕩開去,連Da Vinci都要讓開。
指的是畫中央背向我們的那個人,畫家前所未有地以一個背影置於如此重要的位置,除了是透視及構圖的突破,亦是很高章的演繹,像一個會用背影演戲的演員或一個導演指導演員用背影演戲,是很不容易的,那便是dignity,明明是可以讓你看正面,卻知道只要一個背影便足夠,那便收斂更深層更醇化的力量。說這是一個漣漪很是優美,我的理解是,Giotto能有此一著,基本上已是指出並且很漂亮地示範了怎樣跨過虎度門,西方繪畫由此正式開始演出,這之前的一切相比來說都只是排練而已,所以學畫的人叫他繪畫之父,他起了一個頭,之後要怎麼演繹便看後來者各自修為了。
聽趙廣超說「沉痛的背脊」,他說的不多,但很精采,我也很興奮。他點出了一個重要的源頭,的確是不必多言。碰巧那天課前我看脊醫,背脊經歷了一次痛苦的醫治(見〈新的一樣〉),便份外有親身的感動。


【更多趙廣超講堂節錄,請看comments。】

samedi, avril 16, 2005

馬利亞上好的福分

Vermeer《Christ in the House of Martha and Mary》1654-55

我很意外地發現我喜歡的荷蘭畫家Vermeer(1632-1675)原來畫過這麼一張有關耶穌探望兩姊妹的作品,此前翻看他的畫冊都沒有見過。畫家現存 的作品並不多,大約只有四十張。最有名的荷蘭版「牛奶妹」,就印在跨國乳業集團用的乳酪杯上;另一個戴一只珍珠耳環的女孩,也因為小說和電影的借題發揮而 頻頻曝光;相對來說,他早期的作品就很少被提及。

今次畫中故事的主角是姐姐Martha。耶穌來到她們的村莊,姐姐就把他接到家裡作客,然後就埋首在廚房中準備各樣的食物。很多人都有類似經驗,客人應邀來到家中,自己既要張羅茶水小吃,又不能 把客人撇下不顧,特別覺得分身不暇,心裡不期然就會焦急起來。姐姐終於端著一籃麵包出來,卻見妹妹坐在主的腳前,正聽得入神,而耶穌也很自在地對她講話, 姐姐心裡就不是味兒。

姐姐肯定也喜歡聽耶穌講話,只是耶穌來訪,難道讓他空著肚子?姐姐覺得委屈,忍不住抱怨:「主啊,我妹妹讓我一個人在幹活兒,你就無所謂嗎?叫她來幫幫我 吧。」我覺得這個故事很有辦公室特色,許多人自覺很勤力,但總不及那些「不做事」的同事得上司的歡心,因此常常覺得不公平,發自內心地流露出不悅與怨懟。 姐姐看來是那麼無辜,理應會博得很多同情。

然而耶穌這樣安慰她:「Martha, Martha,你既憂心又擔當這許多的事。其實只有一件事是不可少的,你妹妹就選擇了那最好的部份,是不會被奪去的。」這句說話又是耶穌一貫的風格,並不 糾纏原來的問題,而直指問題的核心。姐姐認為這許多的事,她一個人做不完,妹妹不做她不高興。耶穌卻反指,這些事到底有那麼重要嗎?
我們往往過份看重自己 手上作的事,一心一意要完成,不願意出差錯,因為事情做得好不好,總是被看為負責人能力的指標。誰都知道辦公室的事沒有完的一天,一件還未完成就有另一件 事接踵而來,我們常常會變成整個運作的其中一件工具,停不下來,也十分累。
如果耶穌是我們的上司,他原來只看重一件事,因為他的任務是傳講天上的訊息,目的是要更多的人生命得改變。雖然姐姐是為他幹活,但她依然憂柴憂米,她的生 活沒有改變,她白忙了一場。耶穌就覺得很可惜,因為在他看來,一切很簡單,他什麼都準備好了,但姐姐卻去忙別的事,而且還想把妹妹拉走去忙那些不重要的 事,耶穌怎麼可能會喜歡呢?
【按:本文原題〈白忙了一場〉】
Oil on canvas, 160 x 142 cm, 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, Edinburgh

samedi, avril 09, 2005

二樓的天使

Fra ANGELICOThe Annunciationc. 1438

  西西在四月號的《香港文學》有一篇文章〈修道院〉,她參觀了意大利的聖馬可修道院, 特別讚嘆Angelico這幅濕壁畫《天使報喜》。當然,畫家是十分出色的畫家,很多人喜歡他的作品絕不出奇,但我仍是掩不住興奮——西西是不是也跟我一 樣,從庭院爬樓梯上二樓,樓梯分成兩段,中途轉右,上到盡處,這幅畫就迎接我們。西西爬完樓梯心跳是不是也有點快,直至在和的日光中,被天使和馬利亞安頓 了心神……

  畫家不單是一位畫家,他還是一位修士,而且是天使般的修士Fra ANGELICO(約1400-1455)。據說,畫家在畫畫之前,總是先禱告,才執起畫筆。而每畫耶穌受難圖時,畫家都要流淚,由此我們可知他畫畫必是存著謙卑的心。
  畫家作為修士,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,甚至拒絕教廷委任以大主教的職銜,專心奔走為多個教堂修院繪畫裝飾畫,所得報酬皆奉獻給修道院。應該說,畫家是把一生都奉獻了,他在自己的墓誌銘表示,情願世人歌頌他的虔誠與仁慈,而不要只記著他的畫。
  是因為這樣的緣故,畫家的馬利亞才有那個表情吧,她欠身低頭,抬眼看著天使加百列,眼神顯示出她對一生的奉獻已下了決心,秀氣的鼻子下,有一張安靜的嘴兒。我覺得馬利亞的手有點大,看來是一雙會幹活的手。而加百列呢,帶著笑意的眼睛,一直看進童女馬利亞的眼裡去。

  「因為,出於神的話,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。」《路加福音一:37》

   我從樓梯爬上來,看著她們看著對方,漸漸調節了自己的呼吸,畫家可是知道樓梯有點長,所以在這幅牆上繪畫這幅畫,並不會太接近窗邊,但日光能柔柔的透進 來。我不敢述說那顏色,因為整個空間,在我的呼吸平復後,充滿著一種如馬利亞眼睛那樣的情緒,在我眼前的光,是前所未見的聖潔,除此以外我不能想到別的形 容詞。
  那一天,當你參觀聖馬可修道院,請你加油,爬上二樓,在樓梯頂端,聽聽自己的心跳和呼吸,如何一點一點地平復。

原作濕壁畫藏於意大利Dominican Convent of San Marco

samedi, avril 02, 2005

六百年前的通識

十五世紀的意大利畫家MASACCIO(1401-1428?)所畫的《三位一體》,底部是一個石棺,裡面是一具骷髏,刻著一句墓誌銘:IO.FU.GIA.QUEL.CHE.VOI.SIETE:E.QUEL.CHI SON VOI.ANCOR.SARETE,譯成英文是:I WAS ONCE WHAT YOU ARE: AND WHAT I AM YOU WILL BECOME。天主教墳場已把它翻成對聯:「今夕吾軀歸故土,他朝君體也相同」。
MASACCIO《Trinity》1425-28 上:濕壁畫全圖 下:局部(聖母)
畫家卒於羅馬,可能是在1428年,也可能是早一年,未有定論,但肯定是歸了故土。在時間的長河裡,畫家活了非常短的時間,像一根火柴,一下子就燒完了,但它的火焰卻照亮了世界從前不被發現的一部分,而且燃點了燈臺,讓光延續下去。
火柴單獨一根是沒用的,還得有東西跟它磨擦,擊出火花。畫家當時遇上建築大師Brunelleschi,學會了數學比例法,沒想到竟然是數學改寫了繪畫史,他畫成了第一幅以完整的透視比例顯現深度的《三位一體》。一位畫家以數學理論為繪畫探索出一個全新的視野,這個例子可以印證通識教育的成功,教統局不妨參考。
從前身邊愛畫畫的同學,大多數都有數學恐懼症,她們一心要向繪畫設計方向發展,也早已把其他理科放棄了;如果我早點知道畫家的故事,也許可以借來鼓勵她們。而美術科老師也從不越軌,當年學校的正規美術課只延續到中二,中三開始可以自選美術、家政或自修,每週兩節而已,那大概可以稱為手工藝班,老師從來沒有跟我們提起過任何一位畫家的名字,現在想想覺得很不可思議!
希望將來推行通識教育以後,同學們可以從Masaccio學習比例,從達文西學習人體與科學,從Delacroix學習法國大革命,從El Greco學習悲憫之心,從Caravaggio學習罪與寬恕,從Rembrandt學習個人成長,從Vermeer學習時間與忍耐,從Velázquez學習階級與平等,從Van Gogh學習疾病與健康*……從繪畫認識這個世界從前未被發現的一面。*按:以上畫家作品容後再談。
這世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奧祕,我們活在其中,但我們並不知道,直至畫家把它放在我眼前,我才懂得驚艷,事實上那也只是大自然的仿製品。人們花了多少個億去購買收藏名畫,卻天天不顧一切地糟蹋著這個世界?
原作濕壁畫藏於意大利Santa Maria Novella Museum and Cloisters